
M号矮款双腹杯
¥259
有些变态的咖啡师已经不止于探索咖啡里的花香、水果、香料这些日趋同质化的风味,试图捕捉发酵的踪迹,酸值的曲线,甚至追求超越咖啡的质地。
通过摇动酒杯,让葡萄酒接触氧气,能够有效激发酒体香气并柔化单宁口感,并且可以让葡萄酒变得更加适口,这种方式称作“醒酒”,那么,这种通过氧化反应提升风味的原理,也适用于咖啡吗?
咖啡在被端至桌前,咖啡师总会附上一张明确风味信息的卡片,并同时给出饮用建议,但这种严谨,是否也阻碍了我们与咖啡的亲密关系。毕竟,在咖啡喝完之前,微妙的变化,总是不确定的……
咖啡在经过不同程度萃取后,处在未完全融合的状态,注入杯中摇晃,杯子的双腹结构使其充分融合;杯子底部平且宽,便于与空气接触的同时,也使咖啡单宁酸更加柔顺。
微收的大杯口,更容易让鼻子第一时间识别丰富的风味信息。
无论深烘还是浅烘,都会表现出一种“均匀的质地”,风味被缓慢铺开,酸不尖锐,苦不直接,让原本紧凑的结构,变得松弛。除了体现咖啡本身特征,亦能捕捉到不易察觉的微小风味。
当然,这只通用杯型,同样适合日常葡萄酒、起泡酒、精酿,甚至康普茶。
浮夸的双腹结构,令酒体释放更多风味,捕捉稍纵即逝的轻盈。杯口内收,酒液在低腰处碰撞后,香气交叉立体呈现,穿过两个腔体,迅速展现香气细节。杯子底部平且宽,有更多的着氧面积,可以加速醒酒,激发更丰富层次。双腹杯平等放大风味,品质和缺陷都更清晰,可以说,它放大了人的感受,也提醒你尽量喝好酒。
精酿注入杯中,持续摇晃持续释放酒体里的洁白细密的气泡,饮用时口感更绵密。
无论烘焙深浅,高中低温段的咖啡香气(鼻前鼻后都有)明确,对甜感有加成。余韵更加悠长,是缓缓而来,不会很直接猛烈短暂 。
因为增大了氧化面积,醒酒加快,酒体整体风味更平衡。
杯身厚度0.7-1mm,已触碰工艺极限。轻薄的器皿,更容易提供“消失感”,会更专注饮用本身。刻意让杯杆不过分纤细,让人与杯子都不紧张,彼此珍惜。
——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